吃榕樹的紅肩粉蝶?─長斑擬燈蛾
施禮正 撰文
林旭宏、施禮正攝
如果您是個愛好賞蝶的觀察家,那麼一定聽過鼎鼎大名的紅肩粉蝶!牠是一種中型粉蝶,有著鮮豔的顏色,幼蟲取食桑寄生,體色紅黃或黑黃相間,身上有黃色硬毛。但是您可曾被吃光整樹榕葉的「紅肩粉蝶」驚懾過呢?您是否以為找到了檀香科和桑寄生科以外的新寄主紀錄,正為發現新大陸高興著?這看似與紅肩粉蝶幼蟲有幾分神似毛毛蟲其實不是蝴蝶,而是一種蛾!
這種蛾叫做長斑擬燈夜蛾,學名為Asota plana lacteata (Butler,1881),在分類上屬於夜蛾科(Noctuidae)擬燈夜蛾亞科(Aganainae)。在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過去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調查記錄中,天祥、新白楊、碧綠神木、金馬隧道與小風口在6-9月都曾發現牠,分佈海拔非常廣。這種蛾的前翅前緣、外緣與後緣圍繞了一圈灰色帶,中央有一大塊白斑,基部有黑點黃底的斑紋;後翅則以白色為主,靠頂角處有一塊灰色斑,翅上散布數枚黑斑;
停棲時後翅會完全蓋住前翅,整體來看較為扁平,略呈屋脊狀。本種在台灣無近似種,因此辨識容易。Asota屬的成員皆以桑科榕屬植物為食,長斑擬燈夜蛾也不例外。又因為長斑擬燈夜蛾的幼蟲具有黃黑相間的體色,與紅肩粉蝶幼蟲相仿,因此常常被賞蝶人記錄到。為什麼牠們非得長的這麼像不可呢?擬態乍聽之下似乎是個合理的解釋,然而真是如此嗎?在自然環境下,榕屬植物幾乎不會附有桑寄生,也就是說長斑擬燈夜蛾與紅肩粉蝶的幼蟲根本碰不在一起。既然如此,這兩種的天敵是否共通進而導致兩者彼此之間有擬態關係便成為一個大問題。筆者認為比較合理的解釋是「警戒色」。由於紅黑相間的色彩被認為具有良好的嚇阻效果,因此被這兩種鱗翅目使用,甚至許多其他蛾類幼蟲甚至是昆蟲、動物也都使用類似的斑紋,例如十分有名的珊瑚蛇。還記得前一期介紹蛾類「絕世武功」的第一招嗎?警戒色就是第二招!雖然這似乎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蛾種,然而卻沒有任何直接證據證明牠到底何時出現在何地。只要您發現了這種蛾,就可以依下列格式填妥資訊後email給我們,若能附上照片更佳。接著資料便會進入資料庫並加入台灣地圖中,即可呈現「長斑擬燈夜蛾全台分佈圖」。並列出資料提供者(也可選擇不公開)。關於一地的經緯度可參考以下連結取得座標數據:http://diary.tw/tim/775,需注意數字必須使用阿拉伯數字而非大寫。期待您的來信分享哦!
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2010年12月7日 星期二
飛蛾尋蹤─庸肖金毛翅夜蛾
飛蛾尋蹤─庸肖金毛翅夜蛾
施禮正 撰文
林旭宏、施信鋒、施禮正攝
「讀了這麼多期的電子報,相信大家也開始發現蛾類之美。但是為何牠們總是被誤會呢?其中一個原因是具有免於被天敵發現的隱蔽色。隱蔽色是指動物為了隱藏自己的行蹤,演化出與生活環境近似的身體顏色,藉以躲避天敵的搜尋。這個策略廣泛地被許多動物利用,即使是美麗的蝴蝶中也有使用樸素保護色的種類,例如蛇目蝶翅膀的顏色一般偏褐色調,與棲息環境中的枯枝落葉顏色接近。而本文中的主角─庸肖金毛翅夜蛾也有相當優秀的保護色,但是除此之外,牠還有更讓人驚豔的「絕世武功」。想知道是哪種功夫可以讓牠在眾敵環伺的大自然中存活下來嗎?請繼續閱讀本期的電子報哦!」
庸肖金毛翅夜蛾,其學名為Thyas juno (Dalman, 1823),是廣義夜蛾科(Noctuidae)裳夜蛾亞科(Catocalinae)的成員。在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過去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調查記錄中,曾於小風口、金馬隧道與新白楊被採獲,時間是8月初-10月底;而11月 的校園飛蛾調查中也於汶水國小泰安分班發現其蹤跡。這種夜蛾停棲時前翅幾近平放,會完全將後翅蓋住。前翅的顏色樸素,翅紋與顏色變異大,主要為褐色調,不 同個體從淺褐到深褐都有可能,而這種顏色與枯枝落葉或是樹皮的顏色很接近,是很好的保護 色!然而「絕世武功」到底是甚麼呢?秘密就藏在後翅!
相較於樸實無華的前翅,後翅的顏色可就鮮豔很多:橘紅色底搭配上基部的大塊黑斑,黑斑上還有藍色的閃電紋。平時庸肖金毛翅夜蛾會把自己隱藏於環境中,一旦受到干擾,就會露出後翅,好好驚嚇天敵一番!而牠就會趁著這個空檔逃之夭夭!該夜蛾的翅紋十分獨特,在台灣沒有近似種,但與豔葉夜蛾狀況類似,雖然給人廣佈的印象卻又沒有直接的證據。所以只要您發現了這種蛾,就可以依下列格式填妥資訊後email給我們,若能附上照片更佳。接著資料便會進入資料庫並加入台灣地圖中,即可呈現「庸肖金毛翅夜蛾全台分佈圖」。該圖會公開分享於「飛蛾賞」中,並列出資料提供者(也可選擇不公開)。關於一地的經緯度可參考以下連結取得座標數據:http://diary.tw/tim/775,需注意數字必須使用阿拉伯數字而非大寫。期待您的來信分享哦!
(你以為「絕世武功」只有一招嗎?下一期將介紹第二招哦!敬請期待)
信件主旨:飛蛾尋蹤─豔葉夜蛾 收件人:twenjoymoths@gmail.com 信件內容:夜蛾科 Noctuidae 學名:Eudocima salaminia (Cramer, 1777) |
2010年11月24日 星期三
尋找台灣的「伊莎貝拉」(1)─種類介紹
施禮正 撰文
林旭宏、施禮正 攝影
電影裡的蛾明星
「Le Papillon」,一部被翻譯為蝴蝶的法國電影,於2004年在台灣上映。麗莎,一個失去父親的女孩,對所有事物感到好奇;朱利安,一位喜歡蝴蝶的愛好者,希望完成兒子的遺願,找到傳說中的「伊莎貝拉」;「伊莎貝拉(Isabella)」, 一種以西班牙女王命名的歐洲「蝴蝶」,美麗且罕見,壽命很短,活動時間從黃昏到子夜,每年5、6月間羽化。朱利安爺爺帶著麗莎,完成夢想,找到了傳說中的「伊莎貝拉」,也讓這齣感人的電影畫下句點。實際上,伊莎貝拉不是一種蝴蝶,而是屬於天蠶蛾科(Saturniidae)的一種天蠶蛾,其學名為Actias isabellae (Graëlls, 1849)。如果您想要當個追星一族,效法影片中的老爺爺在台灣尋找伊莎貝拉,這將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因為牠是一種僅產於歐洲的種類。但也毋須太失落,因為我們也有屬於台灣的「伊莎貝拉」!
「伊莎貝拉」的親戚
Actias的中文俗名是長尾水青蛾屬,英文為「luna moth」。該屬種類的最大特色,如字面上的意思一樣,就是「長尾」。這一屬的成員後翅皆有一長尾突,尾突相較於翅膀的比例有些種類可以短到約略長於後翅,如伊莎貝拉(A. isabellae);有些也可
圖1. 台灣長尾水青蛾的雄蟲(右)與雌蟲(左)標本照(上)與停棲照(下)
以長到比前翅加後翅還長,如菲律賓長尾水青蛾(A. philippinica)。在台灣,截至目前為止一共紀錄了三種與伊莎
貝拉同屬的蛾種:長尾水青蛾(A. selene ningpoana)、台灣長
尾水青蛾(A. heterogyna subaurea)與姬長尾水青蛾(A. neidhoederi )。比起老爺爺與麗莎的尋尋覓覓,台灣的「月神之蛾」可就平易近人多了,想要看到牠們不必跋山涉水,因為長尾水青蛾與台灣長尾水青蛾主要分佈於全台低海拔至中海拔山區,平地偶而可見,一年多代,從三月至十月皆有機會可以見到。加上長尾水青蛾屬成員都具有趨光性,因此在郊區的夜晚就有機會欣賞到牠們的倩影。比起另外兩種,姬長尾水青蛾可就富有十足的神秘感。牠主要分布於中高海拔山區且數量較少,因此不易見到。此外,牠的體型只有另外兩種的約一半大,非常迷你。姬長尾水青蛾在1968年由王生鏗和余清金發表,是台灣蛾類最早由台灣人命名與發表的種類。
圖2. 長尾水青蛾雌蟲停棲照。
台灣產的三種長尾水青蛾的特徵與鑑識分述如下:1.體色:三種的雌性個體前後翅皆以青色為主,然而台灣長尾水青蛾的雄性個體為黃色,其餘兩種則皆為青色;2.翅紋:長尾水青蛾的前翅亞外緣處有一條黑色直線,而台灣長尾水青蛾與姬長尾水青蛾則是波浪線(姬長尾水青蛾黑線不明顯);三種的前後翅中央各有一個由黑線、粉紅色區塊與白色區塊組成之眼紋,長尾水青蛾的眼紋白色區塊發達,佔眼紋一半,台灣長尾水青蛾和姬長尾水青蛾的眼紋粉紅色區塊發達,佔眼紋一半以上;3.體型:長尾水青蛾與台灣長尾水青蛾皆為大型種類,但姬長尾水青蛾為小型種類,僅前兩種的一半大;4.其他:姬長尾水青蛾的前翅基部有兩撮金毛,另外兩種則無。看完以上內容,你是否感到意猶未盡呢?下一期的電子報將告訴大家如何飼養台灣的長尾水青蛾,敬請期待。
林旭宏、施禮正 攝影
電影裡的蛾明星
「Le Papillon」,一部被翻譯為蝴蝶的法國電影,於2004年在台灣上映。麗莎,一個失去父親的女孩,對所有事物感到好奇;朱利安,一位喜歡蝴蝶的愛好者,希望完成兒子的遺願,找到傳說中的「伊莎貝拉」;「伊莎貝拉(Isabella)」, 一種以西班牙女王命名的歐洲「蝴蝶」,美麗且罕見,壽命很短,活動時間從黃昏到子夜,每年5、6月間羽化。朱利安爺爺帶著麗莎,完成夢想,找到了傳說中的「伊莎貝拉」,也讓這齣感人的電影畫下句點。實際上,伊莎貝拉不是一種蝴蝶,而是屬於天蠶蛾科(Saturniidae)的一種天蠶蛾,其學名為Actias isabellae (Graëlls, 1849)。如果您想要當個追星一族,效法影片中的老爺爺在台灣尋找伊莎貝拉,這將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因為牠是一種僅產於歐洲的種類。但也毋須太失落,因為我們也有屬於台灣的「伊莎貝拉」!
「伊莎貝拉」的親戚
Actias的中文俗名是長尾水青蛾屬,英文為「luna moth」。該屬種類的最大特色,如字面上的意思一樣,就是「長尾」。這一屬的成員後翅皆有一長尾突,尾突相較於翅膀的比例有些種類可以短到約略長於後翅,如伊莎貝拉(A. isabellae);有些也可
圖1. 台灣長尾水青蛾的雄蟲(右)與雌蟲(左)標本照(上)與停棲照(下)
以長到比前翅加後翅還長,如菲律賓長尾水青蛾(A. philippinica)。在台灣,截至目前為止一共紀錄了三種與伊莎
貝拉同屬的蛾種:長尾水青蛾(A. selene ningpoana)、台灣長
尾水青蛾(A. heterogyna subaurea)與姬長尾水青蛾(A. neidhoederi )。比起老爺爺與麗莎的尋尋覓覓,台灣的「月神之蛾」可就平易近人多了,想要看到牠們不必跋山涉水,因為長尾水青蛾與台灣長尾水青蛾主要分佈於全台低海拔至中海拔山區,平地偶而可見,一年多代,從三月至十月皆有機會可以見到。加上長尾水青蛾屬成員都具有趨光性,因此在郊區的夜晚就有機會欣賞到牠們的倩影。比起另外兩種,姬長尾水青蛾可就富有十足的神秘感。牠主要分布於中高海拔山區且數量較少,因此不易見到。此外,牠的體型只有另外兩種的約一半大,非常迷你。姬長尾水青蛾在1968年由王生鏗和余清金發表,是台灣蛾類最早由台灣人命名與發表的種類。
圖2. 長尾水青蛾雌蟲停棲照。
台灣產的三種長尾水青蛾的特徵與鑑識分述如下:1.體色:三種的雌性個體前後翅皆以青色為主,然而台灣長尾水青蛾的雄性個體為黃色,其餘兩種則皆為青色;2.翅紋:長尾水青蛾的前翅亞外緣處有一條黑色直線,而台灣長尾水青蛾與姬長尾水青蛾則是波浪線(姬長尾水青蛾黑線不明顯);三種的前後翅中央各有一個由黑線、粉紅色區塊與白色區塊組成之眼紋,長尾水青蛾的眼紋白色區塊發達,佔眼紋一半,台灣長尾水青蛾和姬長尾水青蛾的眼紋粉紅色區塊發達,佔眼紋一半以上;3.體型:長尾水青蛾與台灣長尾水青蛾皆為大型種類,但姬長尾水青蛾為小型種類,僅前兩種的一半大;4.其他:姬長尾水青蛾的前翅基部有兩撮金毛,另外兩種則無。看完以上內容,你是否感到意猶未盡呢?下一期的電子報將告訴大家如何飼養台灣的長尾水青蛾,敬請期待。
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飛蛾尋蹤─豔葉夜蛾
施禮正 撰文、攝影
「秋天,這是一個楓葉紅了大地的季節,萬物做好進入冬天的準備。11月的現在正值秋天,昆蟲們紛紛尋找合適的方式渡冬沉潛。在人們的印象裡,總有著現在沒有太多昆蟲活動的刻板印象。然而,有些昆蟲正等著秋冬的到來準備大肆活躍,也有不畏寒冷的種類僅於此時出現或全年無休地活動著。飛蛾就是其中一類。在這一期的電子報中,筆者將介紹一種能在秋季夜空裡飛舞的蛾種─豔葉夜蛾。想知道牠長怎樣嗎?就請各位繼續看下去吧!」
豔葉夜蛾,其學名為Eudocima salaminia (Cramer, 1777),是廣義夜蛾科(Noctuidae)壺夜蛾亞科(Calpinae)的成員。在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過去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調查記錄中,本種曾於天祥、小風口等地被採獲,時間分別是9與10月;而11月的校園飛蛾調查中也於汶水國小泰安分班發現其蹤跡。豔葉夜蛾停棲時呈屋脊狀,前翅邊緣為灰黑色,中央為綠色,像極了樹葉,而這也是牠們躲避天敵的利器─隱蔽色!可別以為牠們就只有這樸素的顏色模式,從停棲狀態飛起時,橘黃色帶有黑色斑紋的鮮豔後翅便會露出,而這也許就是其中文名的由來─鮮「豔」的後翅與如「葉」子般的前翅。在台灣,豔葉夜蛾沒有長相相近的種類,因此辨識容易。雖然這種夜蛾給人一種數量不少而且全島分佈的印象,然而翻遍目前的書籍卻沒有任何一本提及牠在台灣的分佈範圍。想知道台灣到底哪些地方有豔葉夜蛾嗎?不用假他人之手,今天您也可以親自參與調查,繪製「豔葉夜蛾全台分佈圖」!只要您發現了這種蛾,就可以依下列格式填妥資訊後email給我們,若能附上照片更佳。接著資料便會進入資料庫並加入台灣地圖中,即可呈現「豔葉夜蛾全台分佈圖」。該圖會公開分享於「飛蛾賞(http://twenjoymoths.blogspot.com/)」中,並列出資料提供者(也可選擇不公開)。關於一地的經緯度可參考以下連結取得座標數據:http://diary.tw/tim/775,需注意數字必須使用阿拉伯數字而非大寫。期待您的來信分享哦!
信件主旨:飛蛾尋蹤─豔葉夜蛾 收件人:twenjoymoths@gmail.com 信件內容: 夜蛾科 Noctuidae 學名:Eudocima salaminia (Cramer, 1777) |
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到校服務採集報導─仁愛高農篇
到校服務採集報導─仁愛高農篇
施禮正 撰文、攝影
「美麗的蛾類堪稱夜晚的妖姬,然而這群漂亮的昆蟲卻因少數種類食性與人類經濟作物重疊、自我防衛機制造成人類不好印象(例如與棲息環境相似的暗淡色彩)或甚至過敏等(例如毒蛾所引起的過敏反應)因素,使得牠們長久以來都被汙名化,例如臺語稱蛾為「呀仔」,但在前面常常會加上「臭」或是「垃儳」(骯髒)。因為這些誤解,長期以來一般大眾對於蛾類的認知遠不如蝴蝶─蛾的姐妹。事實上,蛾類充滿多樣的色彩與斑紋,若是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牠們的美!由於蛾類大多具有趨光性,且其幼蟲與一地的植被相息息相關,非常適合作為一地長期監測的指標。有鑑於此,「校園參與式建構台灣大蛾類生態指標的發展與監測系統」計畫因應而生,從校園開始推廣蛾類科普教育並藉由監測校園蛾類做為起點建立台灣蛾類分布資料。」
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霧社自日據時代開始就一直是昆蟲採集的據點之一,有許多昆蟲的俗名或學名都被冠上霧社,例如:霧社血斑天牛、霧社綠小灰蝶、Synanthedon mushana(一種透翅蛾)等。雖然此地的採集紀錄很多,然而卻都是沒有系統地單獨採集,且大多只針對有特定利用價值的類群進行採集,例如蝴蝶、大型甲蟲等。位於霧社的仁愛高農師生在近幾年開始以蛾類為主軸發展長期監測當地蛾種的系統,並開始針對周遭地區蛾類進行初步採集。該校卓瓊玫老師於此計畫開始前便常常與特生中心聯絡並諮詢相關知識,因此仁愛高農便成為本團隊到校服務的學校之一。在2010年8月7日 ,我們前往該校進行到校服務,指導蛾類調查採集的相關方法與流程。雖然正值暑假期間,包含卓 老師在內的多位該校老師都一起前往共襄盛舉,而往後要繼續進行蛾類調查的蕭同學也前往學習。我們選擇在學校農場的茶藝教室外廣場進行蛾類燈光誘集,海拔約為1,059公尺 ,週遭主要以學校教學與實驗用的農作物為主,還有一些尚未被砍伐的森林。雖然過往此地是很重要的昆蟲採集地,但是交通的便利擴大了人類聚落的活動範圍,因此自然環境已與過去大相逕庭了。現今霧社到底還有哪些蛾種?過去曾紀錄於霧社的蛾種現在還能見到嗎?有哪些蛾種是過去霧社未曾紀錄的?要解開這些謎團,就得靠著系統地進行蛾類調查,這也是未來努力的目標。
這次的採集標本中,有一對非常特別的標本─國姓篩蛾。這種蛾屬於草潛蛾科(Elachistidae),是一種直到2010年才由Kun & Szabóky正式發表的蛾種。在2000年的研究裡,國姓篩蛾僅記錄了一隻產於南投國姓的雌蟲,此後便不再有正式的標本紀錄。本種雄蟲的觸角基部有發香鱗,外觀上看起來十分膨大,是很特別的例子。在仁愛高農的採集中,不但來了一隻雌蟲,也來了過去未曾紀錄的雄蟲,是本次採集中的大驚喜!然而這對標本卻也有另一種意涵:台灣的蛾類調查與研究十分匱乏,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想知道自己學校裡面有哪些蛾嗎?想知道怎麼調查蛾類嗎?歡迎跟仁愛高農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為了解台灣蛾類努力吧!
本電子報內容亦發布於本計畫專屬部落格:飛蛾賞(http://twenjoymoths.blogspot.com/)。您可以藉由以下管道與我們分享蛾類的資訊:信箱─twenjoymoths@gmail.com、TBN的資料上傳系統─http://www.tbn.org.tw/。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野牛比爾的小寵物─鬼臉天蛾
野牛比爾的小寵物─鬼臉天蛾
施禮正 撰文、攝影
楔子
「史達琳在驗屍時發現屍體喉嚨中有一個小手指大的蛾繭。據昆蟲專家分析,這是來自亞洲的一種蛾,被稱為“地獄昆蟲”。」「沉默的羔羊」的電影宣傳海報上,飾演史達琳的茱蒂‧福斯特嘴上停了一隻帶有鬼臉的天蛾,震撼力十足。
實際上,在「沉默的羔羊」一片中擔任演員的是後黃鬼
臉天蛾,又因為片中描述該蛾來自亞洲,因此可以推斷應該就是指台灣亦有分布的這個亞種─Acherontia styx medusa Butler, 1876。各位可以留意後黃鬼臉天蛾的亞種小名:「medusa」。Medusa中譯為梅杜莎,也就是希臘神話中的蛇髮女妖。傳說凡人只要一看見梅杜莎,就會立刻變成石頭死去。具有神話背景的名字加上背部的鬼臉,讓後黃鬼臉天蛾在該片中成為最佳配角,「地獄昆蟲」當之無愧。但你若想在台灣一睹這位巨星的丰采,那你可能會很失望,因為後黃鬼臉天蛾在台灣非常罕見。不過他的近親─鬼臉天蛾Acherontia lachesis (Fabricius, 1798)可就常見許多了!
鬼臉天蛾這一屬(Acherontia)的成員全世界共有三種,而台灣共紀錄兩種,分別是上述的鬼臉天蛾與後黃鬼臉天蛾。這兩種天蛾都有一個共通的特色:中胸與後胸背方如人臉一般的花紋。這兩種的前翅翅紋十分相似,但前者的後翅背方以黑褐色為主帶有兩條黃色帶;後者正好與前者相反,以黃色為主,有兩條黑色帶。鬼臉天蛾的幼蟲在平地即能見到,可取食馬鞭草科的大青、杜虹花、金露花、龍船花、煙火樹、蔓性馬纓丹、馬纓丹、長穗木屬、龍吐珠,茄科的瑪瑙珠、山煙草,紫葳科的火焰木,旋花科的槭葉牽牛、地瓜、紅花野牽牛,茜草科的玉葉金花,玄參科的泡桐與紫草科的恆春後殼樹等多種植物,這些寄主大多是常見的植物。鬼臉天蛾的終齡幼蟲有黃色、綠色、或黑褐色型,前兩型幼蟲體側有七條白色斜紋,尾角佈滿刺,末端捲曲。相較於幼蟲,鬼臉天蛾的成蟲似乎神秘許多,比起同樣可在平地找到幼蟲的其他天蛾少見。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林氏杉冬夜蛾的小故事─來自高海拔的新種
林氏杉冬夜蛾的小故事─來自高海拔的新種
根據中研院「台灣物種名錄網站」的資料,產於台灣的鱗翅目(Lepidoptera)種類多達78科4513種,但一般相信,台灣應該還有更多的鱗翅目昆蟲有待發現。一篇2010年3月刊載於年日本國立自然史博物館專報(Memoirs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e and Science)的文章「A Revision of the Noctuid Moths of the Genus Sugitania (Insecta, Lepidoptera)」,便描述了一種產於台灣的夜蛾科冬夜蛾亞科的新種:林氏杉冬夜蛾(Sugitania chengshinglini Owada & Tzuoo, 2010),如下圖。
這篇文章是由日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鱗翅目專家大和田守博士(Dr. Mamoru Owada)、台灣的左漢榮老師(鞍馬山的蛾作者之一)及中國大陸華南農業大學的王敏等3人共同發表,文章中整理了杉冬夜蛾屬(Sugitania)的5個分類群,包括一個新的亞種和林氏杉冬夜蛾這個新種。這5個分類群的翅紋皆十分相似,無法輕易從外觀加以辨識,必須由蛾類的分類專家解剖生殖器加以比較後,才能正確的鑑別。上圖中的飛蛾是我們在2006年11~12月間在合歡山小風口所採獲的標本,當時我們就是根據它們的翅紋比對王效岳先生所著的圖鑑「認識台灣的昆蟲 14」而將它們鑑定為 Sugetania uenoi Owada, 1995,這個分類群也是由大和田守根據1992年1月他在桃園縣復興鄉所採獲的一份雄蟲的標本所發表的新種,當我們將這組在2006年所採獲的標本及停棲照公布在網站,左漢榮老師看到後很興奮的告訴我們,這是1992年S. uenoi Owada, 1995發表以後再度在台灣的採集記錄,他在2006年11月在鳶峰也採到一隻,但左老師也深知該屬是很難從外觀上去作鑑定的,因此他跟我們借了這4份標本,寄到日本給和台灣的蛾纇專家有長期的合作關係的大和田守博士作進一步的研究和確認,我們當然也欣然同意。大和田守博士匯集了中南半島與華南地區關於Sugitania的標本及採集資訊後,經深入研究,完成了前述那篇文章。
這個新種的的種小名「chengshinglini」是要獻給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退休的研究員林政行博士,除了要表彰林博士對於台灣鱗翅學的貢獻外,也因為此一新種的「正模式標本(Holotype)」是由林博士在1988年12月在南投縣仁愛鄉台14甲公路上的梅峰所採獲,而由左漢榮老師和特生中心的林旭宏所採獲的本種共5份標本則被指定為「副模式標本(Paratype)」,其中四份如右圖,根據作者群的研究,2002年12月採自中國大陸廣東省南嶺自然保留區的一雌一雄兩份標本也是屬於本種,這兩份標本也被指定為副模式標本,因此這一新種到目前已知的採集地點就只有台灣的台14甲公路上的梅峰、鳶峰、小風口和中國廣東的南嶺自然保留區。
大和田守博士在完成這項研究之後已經將向我們借的標本送回本中心,因此這四份標本也成為特生中心第一批被指定為「副模式標本」的蛾類標本(如下圖),這些標本已經被我們妥善收存,但奇怪的是自2006年冬季我們在合歡山採獲這個新種後,從2007年到2010年我們雖持續在小風口進行採集,但就再也沒有再發現過了,因此有關本種的其它資訊仍然相當欠缺,同好們如果有機會發現到類似翅紋的夜蛾,也希望能與我們分享,說不定那又是另一個新種呢!
林旭宏 撰文
林旭宏、施禮正 攝影
林旭宏、施禮正 攝影
根據中研院「台灣物種名錄網站」的資料,產於台灣的鱗翅目(Lepidoptera)種類多達78科4513種,但一般相信,台灣應該還有更多的鱗翅目昆蟲有待發現。一篇2010年3月刊載於年日本國立自然史博物館專報(Memoirs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e and Science)的文章「A Revision of the Noctuid Moths of the Genus Sugitania (Insecta, Lepidoptera)」,便描述了一種產於台灣的夜蛾科冬夜蛾亞科的新種:林氏杉冬夜蛾(Sugitania chengshinglini Owada & Tzuoo, 2010),如下圖。
這篇文章是由日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鱗翅目專家大和田守博士(Dr. Mamoru Owada)、台灣的左漢榮老師(鞍馬山的蛾作者之一)及中國大陸華南農業大學的王敏等3人共同發表,文章中整理了杉冬夜蛾屬(Sugitania)的5個分類群,包括一個新的亞種和林氏杉冬夜蛾這個新種。這5個分類群的翅紋皆十分相似,無法輕易從外觀加以辨識,必須由蛾類的分類專家解剖生殖器加以比較後,才能正確的鑑別。上圖中的飛蛾是我們在2006年11~12月間在合歡山小風口所採獲的標本,當時我們就是根據它們的翅紋比對王效岳先生所著的圖鑑「認識台灣的昆蟲 14」而將它們鑑定為 Sugetania uenoi Owada, 1995,這個分類群也是由大和田守根據1992年1月他在桃園縣復興鄉所採獲的一份雄蟲的標本所發表的新種,當我們將這組在2006年所採獲的標本及停棲照公布在網站,左漢榮老師看到後很興奮的告訴我們,這是1992年S. uenoi Owada, 1995發表以後再度在台灣的採集記錄,他在2006年11月在鳶峰也採到一隻,但左老師也深知該屬是很難從外觀上去作鑑定的,因此他跟我們借了這4份標本,寄到日本給和台灣的蛾纇專家有長期的合作關係的大和田守博士作進一步的研究和確認,我們當然也欣然同意。大和田守博士匯集了中南半島與華南地區關於Sugitania的標本及採集資訊後,經深入研究,完成了前述那篇文章。
這個新種的的種小名「chengshinglini」是要獻給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退休的研究員林政行博士,除了要表彰林博士對於台灣鱗翅學的貢獻外,也因為此一新種的「正模式標本(Holotype)」是由林博士在1988年12月在南投縣仁愛鄉台14甲公路上的梅峰所採獲,而由左漢榮老師和特生中心的林旭宏所採獲的本種共5份標本則被指定為「副模式標本(Paratype)」,其中四份如右圖,根據作者群的研究,2002年12月採自中國大陸廣東省南嶺自然保留區的一雌一雄兩份標本也是屬於本種,這兩份標本也被指定為副模式標本,因此這一新種到目前已知的採集地點就只有台灣的台14甲公路上的梅峰、鳶峰、小風口和中國廣東的南嶺自然保留區。
大和田守博士在完成這項研究之後已經將向我們借的標本送回本中心,因此這四份標本也成為特生中心第一批被指定為「副模式標本」的蛾類標本(如下圖),這些標本已經被我們妥善收存,但奇怪的是自2006年冬季我們在合歡山採獲這個新種後,從2007年到2010年我們雖持續在小風口進行採集,但就再也沒有再發現過了,因此有關本種的其它資訊仍然相當欠缺,同好們如果有機會發現到類似翅紋的夜蛾,也希望能與我們分享,說不定那又是另一個新種呢!
2010年7月15日 星期四
99年度鱗翅目標本製作研習營
出外踏青,翩翩飛舞的蝴蝶是過客,她的容貌深植人心,總吸引許許多多的人士為她駐足。是美麗的代言人,您是否有時會在外出踏青時不小心拾獲她,抑或辛辛苦苦飼養了大把光陰等到她羽化後不知如何處理,甚至在幼蟲飼養時就遇到了瓶頸,沒關西,來到這學到的不只是標本處理的技術和方法,更可以學到如何從幼蟲去飼養的撇步,讓牠們頭好壯壯,也瞭解到研究人員為啥要大費周章的去採集這些驕客,輾轉作成一份份精細的標本檔案,來參加本活動準沒錯的!!
活動報名網頁
連絡電話:049-2761331~252 蔡明哲
活動報名網頁
連絡電話:049-2761331~252 蔡明哲
2010年7月2日 星期五
「生態台灣」系列影片--「台灣的動物資源」
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策畫、監製,並委由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拍攝製作的「生態台灣」系列影片,將自99年7月到9月的每週六中午12:30~13:00於中視頻道播出。
「生態台灣」系列影片總共有13集,片中將介紹「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從事國內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的點點滴滴,當然也有許多台灣各類生物與生態體系的珍貴影像畫面,非常值得國人欣賞。
本系列影片的首集將在99年7月3日 播出,主題是「台灣的動物資源」,片中以「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長年進行的「蝙幅」及「鳥類」研究為主軸,穿插許多台灣野生動物的珍貴影片,並介紹該中心的「野生動物資料庫」及「乾式動物標本室」,觀賞本片可以了解台灣野生動物資源的珍貴及研究人員從事野外調查的甘苦。
2010年6月20日 星期日
2010年6月2日 星期三
太魯閣蛾語:枯球籮紋蛾
什麼!阿里山神蝶不是只有阿里山才有哦?
中文名:枯球籮紋蛾
學名:Brahmaea wallichii insulata Inoue, 1984
分類地位:鱗翅目(Lepidoptera)籮紋蛾科(Brahmaeidae)
採集紀錄:2009年6月24日 金馬隧道 1隻
2009年7月20日 台8線131K 3隻
描述:
枯球籮紋蛾是一種大型蛾類,前翅後緣有如貓頭鷹眼睛的的金色大眼紋是牠的招牌,也因此外國人稱牠為「owl moth」。枯球籮紋蛾這名字對很多人來說也許很陌生,但是牠的另一個俗名─阿里山神蝶─就廣為人知多了。在阿里山的受鎮宮,每年農曆三月三日,玄天上帝誕辰的這一天,前來參拜的信眾人來人往,而天庭在此時也派遣神的使者捎來祝福。信眾們牠為「阿里山神蝶」。這些「蝶」兒會在隔天飛離,返回天上。然而,美麗的神話終究只是神話,知識普及的今日,早有許多人知道阿里山神「蝶」不是蝶,而牠也不是天庭的信差,停在玄天上帝的身上只是趨光性使然。
拜這個傳說所賜,很多人誤會此種蛾是阿里山獨有的特產,然而實際上牠廣泛分佈於台灣中低海拔山區。根據文獻記載,一年可能發生三代,3至4月、6至8月、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皆有機會見到。枯球籮紋蛾主要以木樨科的多種植物為食草,例如女貞屬、光蠟樹等,這樣的食性符合牠的廣泛分佈。若有機會看到此蛾的雌蟲,大家不妨可以讓牠產卵並進一步嘗試飼養。
中文名:枯球籮紋蛾
學名:Brahmaea wallichii insulata Inoue, 1984
分類地位:鱗翅目(Lepidoptera)籮紋蛾科(Brahmaeidae)
採集紀錄:2009年6月24日 金馬隧道 1隻
2009年7月20日 台8線131K 3隻
描述:
枯球籮紋蛾是一種大型蛾類,前翅後緣有如貓頭鷹眼睛的的金色大眼紋是牠的招牌,也因此外國人稱牠為「owl moth」。枯球籮紋蛾這名字對很多人來說也許很陌生,但是牠的另一個俗名─阿里山神蝶─就廣為人知多了。在阿里山的受鎮宮,每年農曆三月三日,玄天上帝誕辰的這一天,前來參拜的信眾人來人往,而天庭在此時也派遣神的使者捎來祝福。信眾們牠為「阿里山神蝶」。這些「蝶」兒會在隔天飛離,返回天上。然而,美麗的神話終究只是神話,知識普及的今日,早有許多人知道阿里山神「蝶」不是蝶,而牠也不是天庭的信差,停在玄天上帝的身上只是趨光性使然。
拜這個傳說所賜,很多人誤會此種蛾是阿里山獨有的特產,然而實際上牠廣泛分佈於台灣中低海拔山區。根據文獻記載,一年可能發生三代,3至4月、6至8月、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皆有機會見到。枯球籮紋蛾主要以木樨科的多種植物為食草,例如女貞屬、光蠟樹等,這樣的食性符合牠的廣泛分佈。若有機會看到此蛾的雌蟲,大家不妨可以讓牠產卵並進一步嘗試飼養。
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
太魯閣蛾語:後黃斜帶毒蛾
想改變對毒蛾的壞印象嗎?您一定得看看這一篇。
中文名:後黃斜帶毒蛾
學名:Numenes takamukui Matsumura, 1927
分類地位:鱗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mantridae)
在一般人的印象裡,毒蛾是一群幼蟲會造成皮膚過敏的可怕蛾類。發癢、噁心與全身是毛大概是最常拿來形容毒蛾辭彙。然而您可能不知道,不只是醜毛毛蟲可以變美麗蝴蝶,令人憎惡的毒蛾幼蟲也可以變成美麗的成蟲。後黃斜帶毒蛾就是一種廣泛分布於全島中低海拔並擁有美麗成蟲的毒蛾種類。
與許多毒蛾科親戚不同,後黃斜帶毒蛾是一種日夜皆會活動的毒蛾。有個問題不得不提:日行性和夜行性的迷思。很多人以為晚上因趨光性而出現在燈下的蛾類,就可以被完全認定為夜行性;反之,於白天飛翔活動的蛾類,就被稱為日行性。然而,這種見解與定義很籠統,有許多狀況會造成混淆。舉例來說,一隻蝴蝶在夜間因為被驚嚇而跑到燈光附近飛舞,請問牠算是夜行性昆蟲嗎?當然不。真正的日行性或夜行性指的是動物在日間或夜間進行活動,如覓食、遷徙、求偶等等。因此,夜間趨燈的蛾類,與其說是夜行性,不如說是趨光性會更為貼切與正確。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翅紋雌雄二型性。「男女有別」對大家來說也許是個再直接不過的概念,但是對蛾類來說可就未必是這麼一回事了。大多數的蛾類,雌雄個體之間的翅紋相去無幾,但是後黃斜帶毒蛾的雌雄翅紋卻是天差地遠。雌蟲的前翅黑黃交錯,也許,你可以用豹紋形容牠;雄蟲的全黑,僅前端有一條斜黃白帶。翅紋雌雄二型性在毒蛾科裡不是少見的現象,除了後黃斜帶毒蛾外,您也可以留意其他毒蛾有沒有這種現象哦!
(左上圖為雄蟲 左下圖為雌蟲 施禮正 攝)
中文名:後黃斜帶毒蛾
學名:Numenes takamukui Matsumura, 1927
分類地位:鱗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mantridae)
在一般人的印象裡,毒蛾是一群幼蟲會造成皮膚過敏的可怕蛾類。發癢、噁心與全身是毛大概是最常拿來形容毒蛾辭彙。然而您可能不知道,不只是醜毛毛蟲可以變美麗蝴蝶,令人憎惡的毒蛾幼蟲也可以變成美麗的成蟲。後黃斜帶毒蛾就是一種廣泛分布於全島中低海拔並擁有美麗成蟲的毒蛾種類。
與許多毒蛾科親戚不同,後黃斜帶毒蛾是一種日夜皆會活動的毒蛾。有個問題不得不提:日行性和夜行性的迷思。很多人以為晚上因趨光性而出現在燈下的蛾類,就可以被完全認定為夜行性;反之,於白天飛翔活動的蛾類,就被稱為日行性。然而,這種見解與定義很籠統,有許多狀況會造成混淆。舉例來說,一隻蝴蝶在夜間因為被驚嚇而跑到燈光附近飛舞,請問牠算是夜行性昆蟲嗎?當然不。真正的日行性或夜行性指的是動物在日間或夜間進行活動,如覓食、遷徙、求偶等等。因此,夜間趨燈的蛾類,與其說是夜行性,不如說是趨光性會更為貼切與正確。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翅紋雌雄二型性。「男女有別」對大家來說也許是個再直接不過的概念,但是對蛾類來說可就未必是這麼一回事了。大多數的蛾類,雌雄個體之間的翅紋相去無幾,但是後黃斜帶毒蛾的雌雄翅紋卻是天差地遠。雌蟲的前翅黑黃交錯,也許,你可以用豹紋形容牠;雄蟲的全黑,僅前端有一條斜黃白帶。翅紋雌雄二型性在毒蛾科裡不是少見的現象,除了後黃斜帶毒蛾外,您也可以留意其他毒蛾有沒有這種現象哦!
(左上圖為雄蟲 左下圖為雌蟲 施禮正 攝)
2010年5月26日 星期三
竇舟蛾之夜
看看照片中美麗的蛾類吧!黑色的底色搭配上大塊暗紅斑與金綠色斑紋,加上龐克造型的前胸,鮮豔的顏色與誇張的外形還會令您覺得蛾類只是不值一哂的昆蟲嗎?但是在一般人的認知裡,大型而美麗的種類,不論是蛾是蝶或甚至是其他昆蟲,研究一般較為豐富且透徹。「凡事總有例外」對生物來說似乎成了一個通則,竇舟蛾便是其中之一。這種美麗的舟蛾遲至2003年才被正式紀錄於台灣,且Schintlmerister未提及任何標本紀錄,因此我們無從得知他到底看了多少份產自台灣的標本。至少,在台灣數個蛾類標本存放的地方,如科博館、林試所、國立中山大學與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等地方,目前僅有兩份標本:一份來自於新白楊(2009-09-17),另一份則來自於碧綠(2009-09-18)。
很幸運地,今年五月在太魯閣的調查之旅中,我們在新白楊碰到了竇舟蛾大發生。那是一個飄著小雨起大霧的夜晚,當我們抵達樣區時,早就對該日的收穫不抱任何期待了。怎知,隨著天色漸暗,竇舟蛾竟一馬當先飛了過來。當我看到飛行中的牠,立刻驚覺這是資料非常缺乏的物種,趕緊留下停棲照後便留下證據標本。這時,我完全不知道牠只是先鋒。之後,竇舟蛾一隻接著一隻飛抵,當我算到第八隻時,索性不數了。這是一個大豐收的夜晚。這個事件除了說明遇見竇舟蛾大發生的喜悅外,更重要的是凸顯了基礎調查研究的嚴重不足。這麼特殊的物種,卻讓牠到了2003才正式被「登記」為台灣土地上的一員,且我們對牠在台灣的數量與生態一點概念都沒有。不只是特殊物種,即使是常見的物種,資料也都十分缺乏。對於同樣生長在台灣土地上的一員,大家難道不該主動關心嗎?如果你在其他地方也發現了這種蛾,希望你能把這個好消息在這塊園地分享給大家吧!
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太魯閣蛾語:天幕枯葉蛾
謎ㄧ般的天幕枯葉蛾,在金馬隧道現蹤...
中文名:天幕枯葉蛾
學名:Malacosoma neustria formosana Matsumura, 1932
分類地位:鱗翅目(Lepidoptera)枯葉蛾科(Lasiocampidae)
採集紀錄:2009年6月24日 金馬隧道 2隻
2009年7月12日 金馬隧道 1隻
描述:
天幕枯葉蛾,這名字對大多數人來說肯定是十分陌生,甚至對昆蟲略懂得人也未必聽過。但是,對於許多溫帶國家來說,這可是一個惡名昭彰的物種。天幕枯葉蛾廣泛分佈於歐亞大陸的溫帶至亞熱帶區,是各地溫帶果樹的重要害蟲。為何這種枯葉蛾要叫做天幕了?原本取名人的想法已經不可考了,但是看到幼蟲危害的樣子,我相信每個人都能深深體會天幕的意涵。原來,天幕枯葉蛾的幼蟲會吐絲將整個枝條包住,遠看就像枝條被一層「天幕」罩住。
台灣產的天幕枯葉蛾被認為是特有亞種,自從松村松年發表後採集記錄很少。至今,天幕枯葉蛾被發現的地點都屬於高海拔地區,這似乎也與該種溫帶至亞熱帶的分佈型有關─該蛾比較喜歡氣溫較低的地方。然而為何在國外的大害蟲在台灣卻變得如此稀少呢?這仍舊是個謎。我們只知道,這種枯葉蛾在台灣不是溫帶果樹的主要害蟲。
參考網頁
圖片 施禮正 攝
中文名:天幕枯葉蛾
學名:Malacosoma neustria formosana Matsumura, 1932
分類地位:鱗翅目(Lepidoptera)枯葉蛾科(Lasiocampidae)
採集紀錄:2009年6月24日 金馬隧道 2隻
2009年7月12日 金馬隧道 1隻
描述:
天幕枯葉蛾,這名字對大多數人來說肯定是十分陌生,甚至對昆蟲略懂得人也未必聽過。但是,對於許多溫帶國家來說,這可是一個惡名昭彰的物種。天幕枯葉蛾廣泛分佈於歐亞大陸的溫帶至亞熱帶區,是各地溫帶果樹的重要害蟲。為何這種枯葉蛾要叫做天幕了?原本取名人的想法已經不可考了,但是看到幼蟲危害的樣子,我相信每個人都能深深體會天幕的意涵。原來,天幕枯葉蛾的幼蟲會吐絲將整個枝條包住,遠看就像枝條被一層「天幕」罩住。
台灣產的天幕枯葉蛾被認為是特有亞種,自從松村松年發表後採集記錄很少。至今,天幕枯葉蛾被發現的地點都屬於高海拔地區,這似乎也與該種溫帶至亞熱帶的分佈型有關─該蛾比較喜歡氣溫較低的地方。然而為何在國外的大害蟲在台灣卻變得如此稀少呢?這仍舊是個謎。我們只知道,這種枯葉蛾在台灣不是溫帶果樹的主要害蟲。
參考網頁
圖片 施禮正 攝
中橫彩蝶:曙鳳蝶
翩飛舞的西瓜,曙鳳蝶。
中文俗名:曙鳳蝶
慣用俗名:曙鳳蝶
學名:Atrophaneura horishana
特徵:後翅腹面有紅色或桃紅色的色塊,色塊裡頭還會有黑色的斑點,形似西瓜一樣,固有西瓜蝶一稱,台灣沒有類似的種類,所以在辨識上不成問題
寄主植物:大葉馬兜鈴
習性:本種屬於中高海拔的種類,分布在海拔1500M以上的高度,大發生季節集中在夏季7.8月,會一直延續到12月左右,此蝶在梨山至大禹嶺一帶數量分布不少,白天會集中在冇骨消上面吸食花蜜,不過此蝶過於好動,所以在拍攝上要多用點心,自然可以取得不錯的畫面
相關參考資料:濱野榮次台灣蝶類生態大圖鑑、張永仁台灣賞蝶圖鑑
圖片:施信鋒 攝
中文俗名:曙鳳蝶
慣用俗名:曙鳳蝶
學名:Atrophaneura horishana
特徵:後翅腹面有紅色或桃紅色的色塊,色塊裡頭還會有黑色的斑點,形似西瓜一樣,固有西瓜蝶一稱,台灣沒有類似的種類,所以在辨識上不成問題
寄主植物:大葉馬兜鈴
習性:本種屬於中高海拔的種類,分布在海拔1500M以上的高度,大發生季節集中在夏季7.8月,會一直延續到12月左右,此蝶在梨山至大禹嶺一帶數量分布不少,白天會集中在冇骨消上面吸食花蜜,不過此蝶過於好動,所以在拍攝上要多用點心,自然可以取得不錯的畫面
相關參考資料:濱野榮次台灣蝶類生態大圖鑑、張永仁台灣賞蝶圖鑑
圖片:施信鋒 攝
中橫彩蝶:大紫琉灰蝶
高海拔保證班,大紫琉灰蝶。
中文俗名:大紫琉灰蝶
特徵:本種為琉灰蝶類裡最大型的種類,後翅基部有帶明顯的藍紫色,在辨識上應當不困難
寄主植物:假皂莢
習性:本種屬於中高海拔的種類,在中橫一帶海拔約1000M以上為優勢種,尤其從2300M-3000M這個區段,看到幾乎清一色皆為本種,要尋找到牠也並不難,只要公路沿線有蜜源的地方,還有公路轉角的溪谷或滲水處,都不難發現牠的蹤影,在拍攝上也不太會有困難,此蝶在覓食時對周圍干擾的忍受度很強,所以輕易就可以拍攝到想要的畫面
相關參考資料:濱野榮次台灣蝶類生態大圖鑑、張永仁台灣賞蝶圖鑑
中文俗名:大紫琉灰蝶
慣用俗名:阿里山琉璃小灰蝶
學名:Celastrina oreas arisana特徵:本種為琉灰蝶類裡最大型的種類,後翅基部有帶明顯的藍紫色,在辨識上應當不困難
寄主植物:假皂莢
習性:本種屬於中高海拔的種類,在中橫一帶海拔約1000M以上為優勢種,尤其從2300M-3000M這個區段,看到幾乎清一色皆為本種,要尋找到牠也並不難,只要公路沿線有蜜源的地方,還有公路轉角的溪谷或滲水處,都不難發現牠的蹤影,在拍攝上也不太會有困難,此蝶在覓食時對周圍干擾的忍受度很強,所以輕易就可以拍攝到想要的畫面
相關參考資料:濱野榮次台灣蝶類生態大圖鑑、張永仁台灣賞蝶圖鑑
中橫彩蝶-大幽眼蝶
難以接近的嬌客,大幽眼蝶。
中文俗名:大幽眼蝶
慣用俗名:白尾黑蔭蝶
學名:Zophoessa dura neoclides
特徵:後翅有個明顯的尾狀突起,而且顏色偏淡,在後翅翅脈各室的外緣也都有黑斑,翅基的部分則帶有點鋸齒狀的花紋。
寄主植物:高山芒及玉山箭竹
習性:屬於幽眼蝶裡面較常見也是最大型的種類,海拔大約1000M左右即開始分布,在中橫沿線這裡都有機會可以見到,此蝶其實在沒有覓食的時候,會非常敏感難以靠近,所以遇上這隻蝴蝶,記得要有點耐心慢慢的接近牠,基本上要尋找這隻蝴蝶並不難,只要沿著公路慢慢前行,在稍微有樹蔭遮蔽的地方就有機會出現,再來是一般的林道環境,也有機會看到他在活動,甚至下到地面吸水。
相關參考資料:濱野榮次台灣蝶類生態大圖鑑、張永仁台灣賞蝶圖鑑
圖片:施信鋒 攝
中文俗名:大幽眼蝶
慣用俗名:白尾黑蔭蝶
學名:Zophoessa dura neoclides
特徵:後翅有個明顯的尾狀突起,而且顏色偏淡,在後翅翅脈各室的外緣也都有黑斑,翅基的部分則帶有點鋸齒狀的花紋。
寄主植物:高山芒及玉山箭竹
習性:屬於幽眼蝶裡面較常見也是最大型的種類,海拔大約1000M左右即開始分布,在中橫沿線這裡都有機會可以見到,此蝶其實在沒有覓食的時候,會非常敏感難以靠近,所以遇上這隻蝴蝶,記得要有點耐心慢慢的接近牠,基本上要尋找這隻蝴蝶並不難,只要沿著公路慢慢前行,在稍微有樹蔭遮蔽的地方就有機會出現,再來是一般的林道環境,也有機會看到他在活動,甚至下到地面吸水。
相關參考資料:濱野榮次台灣蝶類生態大圖鑑、張永仁台灣賞蝶圖鑑
圖片:施信鋒 攝
2010年5月19日 星期三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