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9日 星期一

飛蛾尋蹤─伊貝鹿蛾


劉耀鴻 撰文
施禮正、劉耀鴻 攝影

鹿子蛾(燈蛾科鹿蛾亞科)給人的印象一直是擬態成蜂類的一群蛾類,這個說法起自於鹿子蛾的幾個形態特徵:後翅退化、透明的翅窗、以及最重要腹部黑黃相間的環紋。本篇文章要介紹的伊貝鹿蛾(Syntomoides imaon (Cramer, 1780))雖然也有以上特徵,但是相對比起來就比較不像蜂類。

伊貝鹿蛾是廣泛分布於南亞以及東南亞,可是此種在台灣的正式發表記錄則是2004年時日本學者根據2002年在台灣東北部所採集到的兩隻標本所發表,不過早在這之前,伊貝鹿蛾的蹤影就常出現在網路上,只不過台灣蛾類相關專書都沒有提及伊貝鹿蛾,而導致伊貝鹿蛾都被錯誤鑑定為黃頸鹿蛾(Amata edwardsii (Butler, 1876))或是雙黃環鹿蛾(Amata fortune matsumurai (Soana, 1941))。過去的分類歷史上,伊貝鹿蛾曾被換過好幾次屬,而最晚近的處理則是將伊貝鹿蛾放入重新復活使用的Syntomoides屬,同時,伊貝鹿蛾也被指定成此屬的模式種,也是此屬唯一的一種。

伊貝鹿蛾與其他外觀相似鹿蛾在外部型態鑑識上,可以依據最靠近前翅後緣的透明翅窗區分,伊貝鹿蛾此處的翅窗為一長條(1),其餘近似的鹿蛾則是隔開成兩個透明斑塊,雖然筆者也曾經採集過翅紋變異的個體,但屏除這些特例,此特徵仍為最簡易的辨識特徵。


     ♀

 ♂
1. 伊貝鹿蛾成蟲標本照,箭頭所指之翅窗成一帶狀,是區分與其他外觀像似的鹿子蛾的重要特徵。

根據筆者的採集經驗,伊貝鹿蛾除了本島外也分布於台灣鄰近離島,且夏天為此物種達到數量最高峰的時期,除了白天常有人拍到其停棲在葉片休息或交配的照片外,筆者也曾數次點燈時遇到伊貝鹿蛾的拜訪。另外,筆者也飼養過此物種,其幼蟲形態與一般鹿子蛾略為不同,形態上反而較像是燈蛾亞科幼蟲,其寄主植物則是十分廣泛,會取食九芎、楓香、山黃麻等。此外,伊貝鹿蛾的幼蟲行為模式也與一般的鹿子蛾不同,其攀附能力不如其他鹿子蛾,但其行動能力卻遠快於其他物種,因此受到擾動時常常會從葉上掉落,並快速移動躲避起來。

在鹿子蛾家族裡,伊貝鹿蛾算是很常見的物種,但是由蛾類的研究在台灣偏重於害蟲防治,因此蛾美麗以及有趣的一面很容易被忽略,甚至是被一味的被冠上害蟲的汙名,也才會造成生活中常見的物種卻一直到最近才被發現,或許在我們身邊許多不起眼的蛾也跟伊貝鹿蛾一樣,有著神秘的身世等著我們去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