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禮正 撰文/攝影
蛾類過去一直給人負面的印象,加以書籍與資料取得不易且相關教育課程缺乏,這些因素都讓許多民眾對於認識牠們望之卻步。然而拜現今網路資訊普及之賜,飛蛾相關的介紹資料能夠輕易地廣泛分享,使得越來越多的自然愛好者能夠重新認識蛾類之美並開始投入心力觀察。為了推廣全民科學家的精神,達到「校園參與式建構臺灣大蛾類生態指標的發展與監測系統」的目標,本中心去年便選於中部蓮華池舉辦研習營,今年則選定南部的曾文水庫辦理「100年度飛蛾普查研習營」,活動日期為4月9-10日。由於對象鎖定在校園,因此招生時以各高中職、國中小學老師為主,約佔3/4,老師及高中職以上學生則佔約1/4;此外也有數位有興趣的社會人士毛遂自薦參與。由於去年活動反應熱烈,因此今年錄取人數由36人增加為48人。本活動邀請了「鞍馬山的蛾」一書的兩位作者─傅建明老師與左漢榮老師、台大昆蟲系博士生吳士緯先生授課,並聘請中山大學的廖士睿先生與台中科學博物館的陳彥霖先生擔任助教協助教學。
課程主軸以去年為基礎做了小幅度增加與修正(如表),課程目標則是希望藉由循序漸進的方式導引學員認識蛾類並了解完整的蛾類調查過程。其中最具特色的課程就是「蛾類分類辨識實作」與「標本製作說明與實作」。對物種名的求知慾是促使大眾去觀察各式各樣生物很重要的動力,一旦無法得知名字,熱忱便會消退許多。對於初入門者而言,怎麼有效查詢手邊的資料並得到物種名字是很大的難題。而「蛾類分類辨識實作」的目的在於讓學員藉由觀察已鑑定出名字的兩個近似種做為開端,在各講師協助下認識鱗翅目的外部構造並嘗試尋找兩種之間的差異,藉此引導學員學習如何在自行查閱與比對物種時找到正確的辨識特徵。然而臺灣蛾類多達4,100種以上,想要辨識出每個物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留下比照片更具有證據力與說服力的標本是一件必要的事。然而這不代表隨意採集標本是一件被鼓勵的事,在課程之前,講師會先灌輸學員正確的標本採集概念:有計畫、有系統地採集才稱為採集,反之則僅僅是濫捕。接著在「標本製作說明與實作」課程中,學員在各分組講師的指導下從頭到尾實際操作標本製作時的每個步驟。
學員受燈光吸引至曾文水庫,吸收了名為「知識」的火炬,在課程結束後,他們將帶著這火炬回到校園,吸引更多有志一同的伙伴。「一燈亮起蛾迷聚」,你也蠢蠢欲動了嗎?
表、本次活動課程與講師
課程主題 | 講師 |
我的蛾類世界 | 傅建明 |
幻蛾─鱗翅目簡介 | 吳士緯 |
常見大蛾類分科辨識 | 左漢榮 |
蛾類採集倫理與方法介紹 | 施禮正 |
蛾類分類辨識實作(分組) | 全體講師 |
蛾類夜間觀察與採集實作 | 全體講師 |
蛾類幼蟲飼養技術概說 | 施禮正 |
標本製作說明與實作 | 全體講師 |
蛾類調查資料建置與分享 | 林旭宏 |
註:本中心的飛蛾活動與知識快訊都將分享於專屬網站「飛蛾賞 賞飛蛾」(http://twenjoymoths.blogspot.com/)與臉書(Facebook)社團─「慕光之城─蛾類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